公元13世纪七星配资,蒙古帝国的铁骑踏破汉中天险,大举杀入巴蜀盆地。当地军民以山为甲、以江为刃,构建起横跨川渝的铁血堡垒,书写成南宋王朝的最后血性。
后世将这一系列堡垒统称为--川蜀山城防御体系!
川蜀劫难
由于前期的大量骚扰 蒙古军队的入川之路较为轻松
早在1236年,大汗窝阔台命王子阔端统帅,带领15万兵马进攻四川。由于攻势凌厉,蒙古人很快便占领多次洗劫的陕南五关,从汉中兴元府走金牛道入蜀。南宋的阳平关守军,在四川安抚使赵彦呐的错误指挥下殉国。后者更是方寸大乱,率麾下5万余名宋军放弃成都,一路南逃至夔州。
随后,蒙古人乘胜追击,轻易突破剑阁天险到成都。接着四处掠夺,连续祸及川蜀五十八座州县,屠戮百姓达150万以上。至此,昔日繁华之地至此沦为人间炼狱。
蒙古入侵四川的行军路线
随着成都陷落,远在东方的南宋中央深感震惊。宋理宗急命在江淮战功卓著的余阶出任四川置制使,重新整顿整川蜀防务。
然而,余阶就任后发现,局势远比自己想象的要糟糕许多。先前经营80多年的川陕防线,已经被蒙古铁骑摧毁殆尽,无数饱受战争摧残的百姓纷纷沦为流民。作为经济重心成都,也在战火中化为废墟。其他州县则被大屠杀弄到十室九空,沦为毫无价值的鬼城。
蒙古人的肆意屠戮 对四川当地造成严重破坏
根据元代史官记载:进驻眉州的蒙古军为勒索金银,驱蜀民列地而坐,以白刃相加。有金者免,无金者杀。蜀人受祸惨甚,死伤殆尽,干百不存一二。
况且,蒙古人得手也没有完全退出川蜀,而是选择在汉中地区长期驻屯。不时发兵入侵蜀地屠杀,削弱南宋方面的自我修复进度。
汉中的蒙古驻军 不断南下袭扰巴蜀盆地
铜墙铁壁
宋军自知野战不敌 开始将资源投入堡垒群建设
面对严峻的形势,余阶听从播州土司杨文建议:诸路险要去处,广筑坚城,以为根基。
宋军充分发挥四周山势险峻的地理优势,组织百姓向川渝山区转移。同时修筑各类山城堡垒,再借用长江水系沟通连接,逐步形成对抗蒙古大纵深战术的综合防御体系。
长江水系 成为宋军各堡垒间的主要联络途径七星配资
当时,先前的经济重心成都府已彻底破败,只剩下位于今日重庆的夔州一路还较为完整。所以,余玠构建的四川山城防御体系,就是以重庆府(夔州路)为中心和大后方 。通过嘉陵江一线,及其东北支流渠江,作为重点防御方向。那里也是山城最为密集的区域。
在建设山城的过程中,宋军主要采取以下办法:
1 迁城--原先府州县城全部废弃,转移到盆地内的大江沿线,选择险要地形重新构筑。因此,府州县的治所全都迁到新城,典型代表就是合州钓鱼城和青居大获城。
2聚民--每个府州县的所属居民都要迁入山城。城中建有房屋、住宅、学校和手工业作坊等基础设施,保证四川人民正常生活,不至于人口继续流失。
3军屯--在山城附近修建鱼塘、开垦田地,保障军民的日常粮食供应。
山城内的鱼塘和农田 有利于缓解后勤问题
经过川蜀军民的苦心经营,仅嘉陵江干流上就有剑阁苦竹隘(隆庆府)、苍溪鹅顶堡(苍溪县)、苍溪大获城(阆州)、蓬安运山城(蓬州)、南充青居城(顺庆府)、合川钓鱼城(合州)等堡垒。
此外,余玠还将巴蜀四大戎司中的三支,从弱至强分配到嘉陵江干流的山城。最前面是金戎司,约1000人负责阆州大获城。中间是勉戎司的约3000人,安排在的顺庆府青居城。最后是兴戎司约6000人,位于合州钓鱼城,构成梯级纵深防御体系。
重新整顿后的南宋山城防御体系
另一方面,这些山城在建筑上也极具特色。为求异常坚固,对自然地理环境应用显得相当充分,大体可以分为梯台型、尖顶型和平顶型。
其中,梯台型山城充分利用大面积土地,呈多个平台层叠排列特点。如平昌小宁城三面环水,唯东面有一径与陆地可通。而且多个平台层叠排列,顶部开阔平坦。在建造程中,还沿山腰崖壁顶部边缘,用巨石砌筑城墙。大致环城一周,与城北自然绝壁组成闭合的外城防线。
梯台型的面积最大 防御能力最为突出
其上的半岛山顶台地,边缘构筑内城墙,形成内外双层防线。不仅增强小宁城的战略纵深和防御能力,还有较为明晰的功能分区。即内城用来安置居民生活,内外城之间则用来耕种和屯兵。由于山体较大、平台较多,梯台型山城的功能比较完整。例如钓鱼城、得汉城、大获城等。
其次是尖顶型山城,充分利用这类山体总体坡度大,半山腰以上坡度逐渐变小特点。在山腰处建墙,将山的上半段围合起来建房、屯兵和耕作。同样可以完成耕战结合的目的,像平梁城、云顶城等就是其中的杰出代表。
尖顶型山城的地形更为陡峭
当然,最坚固、持久抵抗能力最强的还要属平顶型山城。泸州神臂城就是其中杰出。此城位于泸州市老泸村的一个半岛上,整体略成半圆形伸入长江,最前端名神臂嘴。东西长1500余米、南北宽800余米,周长4千余米,总面积约1.05平方公里。
整个神臂山属桌状平顶山,山体距离江岸从数十米到二三百米不等,之间另有滩涂和缓坡。 缓坡之上则有陡峭的崖壁,高数米到二三十米不等,陡崖之上的平台即为神臂城核心区域。所以城市十分坚固,外墙、羊脚墙、水寨、瓮城、砲台一应俱全,负责守卫从巴蜀到南宋腹地的长江航道安全,抵抗蒙古入侵长达35年之久。
严密的山城防御体系 让蒙古人打的非常吃力
蒙军噩梦
每一次攻城 都要耗费蒙古人的大量时间和资源
公元1246年,蒙军兵分四路再次入蜀,却在初具规模的山城要塞面前头破血流。比如地势陡峭的运山城,让进攻方的砲车、塔楼完全失去用武之地。反遭宋军的砲石弩箭集火,被杀的惨叫连连。
于是,蒙古人命重甲兵手持巨斧、长刀,在弓弩掩护下不发起决死冲锋。城中守军祭出绑着火药袋的床弩射击,再次轻松射阻挡攻势。只有少数人冲到城墙下,又遇到早已密植的竹签、路砦阻挡,深陷其中而动弹不得。
宋元时期的寻常攻坚手段 在山城面前无处施展
稍后,蒙古主帅汪德臣改用夜袭。岂料士兵才破坏掉路砦,发现后面竟还有一条事先挖好的深沟。里面同样密布竹签,足以将掉入着扎成蜂窝。随之而来的箭雨和滚木擂石,彻底断绝他们的偷袭欲望。
最终,蒙古人是靠挖掘地道才勉强控制住运山外城。哪知道内城的坚固程度更甚,一连数天都毫无进展,只能无可奈何的放弃进攻。
面对川蜀山城蒙古人可谓吃尽苦头
次年,蒙古大军重新沿松潘、泸定、大渡河一线向南推进。本想取道清羌想进入大理,进而迂回攻宋。显然,舍近求远的根本目的,就是要绕开南宋军队的山城堡垒。
公元1248年,他们再次试图通过吐蕃进攻大理。余玠派俞兴、杨文出碉门,在岩州(今泸定北)的马鞍山,将刚刚从高原南下的入侵者击溃于大渡河畔。
南宋的西南防御 给蒙古军队造成极大困扰
由于这次大迂回作战失败,蒙古人只能撤退,又不断遭遇堡垒内的宋军袭扰阻击,损失极其惨重。
诚然,这场消耗战的最后胜者,依然属于家大业大的黄金家族。但守军针对蒙古人擅长机动作战的特性,采取守点不守线、连点而成线的方略,有效借山险予以克制。这也是南宋能坚守川蜀达半个世纪的根本原因......
(全文完)
双融配资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