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是“燃烧的岛群”第1429篇原创文章富灯网配资,作者:阿登的苦林。
作者简介:阿登的苦林,山东人,喜欢二战及冷战军事,尤其是太平洋战争、苏德战争和冷战武器装备,曾在“空军之翼”等网站发表过若干文章。
正文共约8900字,配图39幅,阅读需要19分钟, 2025年7月22日首发。
1937~1940年,意大利船厂为该国的全国性香蕉垄断企业“意大利皇家香蕉专卖公司”(意大利语:Regia Azienda Monopolio Banane,首字母缩写为RAMB)建造了四艘相同规格的香蕉冷藏运输船,分别命名为“兰布Ⅰ”号至“兰布Ⅳ”号。其中,“兰布Ⅰ”号和“兰布Ⅲ”号在热那亚的塞斯特里造船厂建造,余下两艘在亚得里亚海联合造船公司下属的造船厂建造,主机由瑞士苏尔寿发动机公司授权后,在都灵市的菲亚特公司以及亚得里亚海联合造船公司制造。
图1.“兰布Ⅲ”号香蕉冷藏运输船
意大利人造的这些“香蕉船”长116.78米,宽15.20米,干舷高7.55米,排水量3667吨,载重量2200容积吨。船只的推进系统为两根反向旋转的传动轴和两具三叶螺旋桨,每根传动轴由一台转速180~200转/分的二冲程柴油机驱动,单轴功率3600马力,总功率7200马力,最大航速18.5节,不过在主机满负荷运转的情况下,航速可以大大超过这个数字(有资料显示,航速甚至可以达到22节)。船上的制冷装置为两台二氧化碳压缩机,制冷功率407千瓦,制冷剂温度为0摄氏度。
船上有五个货舱用于装载货物,由十五根起重能力从1.5吨到30吨不等的吊臂进行货物吊装作业。除了货物,船上最多还可容纳130名乘客,他们被安置在舒适的带空调的客舱中,一条起居甲板将客舱与船员住舱、餐厅和两条供吸烟者使用的走廊分开。另外,考虑到非洲天气炎热,船上为前往非洲从事香蕉收购业务的公司主管和职员提供了豪华客舱与套房,这些客舱以及船长室、轮机长室和医务室都安装了空调,这在同类船舶中尚属首次。
图2.“兰布Ⅲ”号的素描画
这四条船主要用来将香蕉这种易腐败水果从意属东非殖民地(如索马里兰和厄立特里亚)运往欧洲,然后“反向”将各种货物(主要是有一定技术含量的工业产品)输往非洲。贸易航线每周或每两周开一次,船只定期从东非的米斯马约、马尔卡、摩加迪沙、阿萨布和马萨瓦等港口出发,经苏伊士运河前往热那亚和的里雅斯特,中途停靠那不勒斯、巴里、安科纳、威尼斯和里耶卡等港口。
按照计划,如果发生战争,这四艘“香蕉船”将被改装成辅助巡洋舰,装备四门120毫米火炮和八挺13.2毫米高射机枪。预定要安装的武器、弹药和其他相关设备存放在厄立特里亚的马萨瓦和意大利中南部港口那不勒斯的仓库里,每座港口负责改装两艘。
图3.1941年改装成辅助巡洋舰后的“兰布Ⅲ”号侧视图
1940年6月10日,意大利乘法国被纳粹德军横扫之际,正式对英、法两国宣战,当时“兰布Ⅰ”号、“兰布Ⅱ”号、“兰布Ⅳ”号在红海,“兰布Ⅲ”号在地中海。除“兰布Ⅳ”号外,其余三艘均被改装为辅助巡洋舰。
在接受改装的三艘姊妹船中,只有“兰布Ⅰ”号和“兰布Ⅱ”号实际开展了破交行动,不过二者均未取得战果:“兰布Ⅰ”号在马萨瓦港接受改装,但只安装了两门120毫米火炮和八挺13.2毫米高射机枪。驻泊马萨瓦期间,“兰布Ⅰ”号曾一度闯入红海,但毫无建树。1941年2月,东非战局开始变得对意军不利,母港马萨瓦也受到英军威胁。2月20日,“兰布Ⅰ”号与意大利殖民地通报舰“厄立特里亚”号和“兰布Ⅱ”号一同穿过英军设在也门南部佩里姆岛附近的封锁线,突入印度洋。
“兰布Ⅰ”号的船长原打算在印度洋上破袭荷属东印度群岛附近的航运。1941年2月27日,在马尔代夫海域,“兰布Ⅰ”号遭皇家新西兰海军轻巡洋舰“利安德”号(HMNZS Leander)拦截,后者勒令前者停船接受检查,“兰布Ⅰ”号却升起意大利国旗应战,并从约3000米处开火,首发炮弹的破片便击中了“利安德”号。在接下来的一分钟内,“利安德”号进行了五次还击,“兰布Ⅰ”号被重创并起火,遂向英舰投降。当“利安德”号驶近时,意大利船长下令弃船,并在大部分船员弃船后引爆炸药摧毁了“兰布Ⅰ”号,最终该船沉没于马尔代夫的阿杜环礁附近。“利安德”号救起“兰布Ⅰ”号的船长和112名船员(其中一人后来死于烧伤),让油轮“梨叶”(Pearleaf)号将幸存者送往锡兰科伦坡的战俘营。
图4.1943年11月“兰布Ⅲ”号(此时已改名为“田凫”号)遭英军空袭的场景,注意船上的火炮等武器
与“兰布Ⅰ”号一样,“兰布Ⅱ”号也是在马萨瓦港进行了与前者一样的改装,并编入意大利海军红海舰队。“兰布Ⅰ”号被击沉后,“兰布Ⅱ”号和“厄立特里亚”号两艘船幸运地驶过印度洋和巽他海峡。1941年3月23日,“兰布Ⅱ”号抵达日本神户。由于当时太平洋战争尚未爆发,故日本人拒绝让其从“中立”的日本港口出发展开破交,于是“兰布Ⅱ”号在抵达日本的第二天,即3月24日就拆除了武器,并在5月更名为“卡利蒂亚Ⅱ”(CaliteaⅡ)号。1942年11月2日,该船被租借给日本海军作为补给舰使用。
1943年意大利宣布退出战争后,日本海军随即将“卡利蒂亚Ⅱ”号扣留并改用作运输船。9月8日,意籍船员在神户港将“卡利蒂亚Ⅱ”号自沉,后被日本人打捞,更名为“生田川丸”,并赋予JXBY的日本海军呼号。该船先是被派往佐世保镇守府担任辅助运输舰,1944年1月被重新分配给联合舰队,作为辅助运输舰服役于西南方面舰队,1945年1月12日被美军飞机击沉。
图5.同样是“兰布Ⅲ”号遭英军空袭的场景,注意船尾的火炮布置
“兰布Ⅳ”号于1938年在蒙法尔科内开工。战争爆发后,该船没有被改装成辅助巡洋舰,而是在马萨瓦港变身为一艘医院船,并被重新命名为“阿奎莱亚”(Aquileia)号,同样隶属于意大利海军红海舰队,负责将意军伤员运回意大利本土。然而,由于英国人始终控制着苏伊士运河,导致这一任务从未成为现实(绕过好望角,经直布罗陀进入地中海的行为无异于自杀)。
1941年4月10日,在东非战役中失守的意军将马萨瓦港拱手送给英国人,后者将缴获的“阿奎莱亚”号用于在红海和利比亚附近海域执行任务。1942年5月10日,这艘船遭德军飞机轰炸起火,在埃及亚历山大港附近沉没。
图6.被改装成医院船的“兰布Ⅳ”号
相比于前面三艘姊妹船的经历,“兰布Ⅲ”号的一生要漫长得多,也更加曲折和离奇。这条船开工于1938年4月,战争爆发后,和前两艘一样,被意大利海军征用并改装为辅助巡洋舰。它先是在地中海为前往北非的船队护航,还充分发挥船上有冷库的优势,为在利比亚作战的意大利军队运送食品。
1940年11月12日,即意大利对英国宣战五个月后,由二级上尉弗朗西斯科·德·安杰利斯(Francesco de Angelis)指挥的“兰布Ⅲ”号参加了奥特朗托(Otranto)海峡战役。当时,这艘辅助巡洋舰隶属于一支下辖四艘商船和一艘老式驱逐舰的护航船队,从阿尔巴尼亚的瓦洛纳港驶往意大利的布林迪西港。12日夜,船队遭遇由三艘轻巡洋舰(“俄里翁”号、“悉尼”号、“阿贾克斯”号)和两艘驱逐舰组成的英军编队。夜战仅持续23分钟,所有意大利商船均被击沉,那艘老式驱逐舰被重创。此战凸显了英国舰队所装备的雷达的有效性。“兰布Ⅲ”号在战斗中用120毫米舰炮向英舰打了19发炮弹后脱离接触,未受损伤。
图7.正在下水的“兰布Ⅱ”号,可以清楚地看见船头上的“RAMBⅡ”字样
截至1941年5月31日,“兰布Ⅲ”号共执行了86次军事护航任务,先是在布林迪西到阿尔巴尼亚的航线上,然后是在那不勒斯到的黎波里或班加西的航线上。但需要指出的是,该船并不仅仅从事护航任务:在港口接受定期维护保养期间,它还被作为港口防空火力的一部分,用船上的高射机枪执行港口防空任务。而且,1941年4月上旬纳粹德国的“非洲军团”征服昔兰尼加后,“兰布Ⅲ”号是第一艘驶入利比亚班加西港的轴心国船只。
在此期间,1941年5月10日,“兰布Ⅲ”号首次遭受战损:该船在满载肉类抵达班加西港时,被一艘英国潜艇发射的鱼雷命中,舰首严重受损。当时的情况是,该船在班加西港唯一可用的码头靠岸,船头朝向外海,英国潜艇发射的鱼雷击中了船首货舱的中间部位,龙骨也被炸断。
由于损伤严重,这艘船必须返回意大利大修。由于船头在雷击中严重受损,因此用炸药炸掉了变形的船头;由于轮机舱前壁无法承受正向航行的海水压力,只能以倒车的方式开往西西里岛。为此,还进行了其他一些调整,如将船舵连接到船的中部,对相关旋转部件进行润滑,还在船舷上增设了几个舵以备不时之需(这些所谓的“方向舵”实际上是一块块大金属片,在需要调整船的方向时可以放下)。
图8.遭英国潜艇雷击后严重受损,正在被拖往意大利本土接受维修的“兰布Ⅲ”号,照片摄于1941年5月
在这种条件下,“兰布Ⅲ”号仅凭自身动力就在地中海上航行了900多海里,只在最紧急的情况下才需要动用拖船。1941年9月底,这艘船驶入位于的里雅斯特附近穆贾湾的圣罗科造船厂(该造船厂隶属于亚得里亚海联合造船公司)。新船首的建造工作直到1943年1月才完成,随后船的前、后两部分被送往干船坞合拢,于7月23日完成拼接工作,当天还在普拉进行了试航。
1943年7月,英美盟军在西西里岛登陆导致墨索里尼政权垮台,意大利新政府与同盟国方面进行了秘密谈判。9月,盟军登陆亚平宁半岛,意大利政府遂签署停战协议并对德宣战。1943年9月9日清晨,一队德国兵突然登上船,“兰布Ⅲ”号遂落入德军之手。就在“兰布Ⅲ”号被俘一小时后,德军使用船上的火炮击沉了试图逃离穆贾湾并驶向公海的“贝蕾妮丝”(Berenice)号轻型护卫舰,这也是意大利人反水后德军对意大利海军的首次攻击行动。
图9.二战意大利海军“海鸥”级轻型护卫舰富灯网配资,被击沉的“贝蕾妮丝”号即属该级,标准排水量670吨,满载排水量740吨,双轴推进,功率3500马力,最高航速18节,装备一门100毫米/47倍径奥托舰炮,单装20毫米“布雷达”机关炮3门,双联装20毫米“布雷达”机关炮2座(烟囱后),450毫米鱼雷发射管2具,深水炸弹10枚
德军将“兰布Ⅲ”号重新命名为“田凫”(Kiebitz)号,其首次悬挂德国旗执行任务是在被俘两个月后的1943年11月,作为运输舰参加了名为“秋季风暴”(Herbstgewitter)的行动,包括攻击克罗地亚的克尔克岛、克雷斯岛、洛希尼岛,以及当时由南斯拉夫游击队控制的达尔马提亚海岸。在这些行动中,设在船上的指挥部负责指挥整个海上编队。
之后,“田凫”号又接受了布雷训练和改装,具备了输送和布设240枚水雷的能力。这艘“布雷舰”于1944年2月15日开始服役,先后在亚得里亚海布设了约5000枚水雷。由于在布雷过程中多次出问题和意外触雷,该船至少两次被勒令退役(很可能是被送往穆贾湾的圣罗科造船厂修复后重新服役),并接受船体检查和对船体及螺旋桨进行必要的维修。“田凫”号最后一次执行布雷任务是在北亚得里亚海,时间是1944年11月3日。
图10.被德军俘获后重新喷涂的“田凫”号
1944年11月5日,“田凫”号停泊在菲乌梅港(今克罗地亚境内港市里耶卡)的伊曼纽尔·菲利贝托(Emanuelle Filiberto)码头时,被英国皇家空军四引擎重型轰炸机投下的三枚炸弹命中并迅速沉没。其中,一枚炸弹击中了船上的油舱后引发大火,数名船员和其他一些人丧生。死伤者中有六名来自菲乌梅港的消防员,他们是被德军逼上甲板,试图控制火势,但无济于事。最终,“田凫”号沉入约22米深的海底。
二战结束后的1948年3月,“田凫”号被从20多米深的海底浮起,这艘已有十年船龄的饱经沧桑的货轮又将在社会主义南斯拉夫开始新的征程。当沉船从海底打捞上来时,一位来自的里雅斯特的工程师回忆说,他看到船尾没有受到直接撞击,传动轴和主机也没有损坏;事实上,对一艘在海底泡了将近四年的沉船来说,“田凫”号的状况可以说是非常好。
图11.修整一新的“海鸥”号训练舰黑白照片
图12.修整一新的“海鸥”号训练舰彩色照片
在今克罗地亚境内普拉的乌尔亚尼克造船厂,对打捞出水的“田凫”号进行了大规模维修和现代化改造工程,船的上层建筑被加长,并增加了一个容量400吨的压载水舱,以增加适航性和稳定性。由于要作为训练舰使用,船上为学员和教官增设了新的船舱、宿舍、教室、餐厅、俱乐部、医务室、理发店和修鞋店;原先的四台主机中,有两台被更换为新型B&W柴油机,还加装了多种新型电子设备和声呐装置。1952年,面貌一新的“田凫”号改名为“水手”(Mornar)号,但不久后再次更名为“海鸥”(Galeb)号,成为南斯拉夫海军的一艘训练舰。
图13.航行中的“海鸥”号
图14.“海鸥”号停泊在某处港口
图15.改装后的“海鸥”号侧视图,表现的是该舰1959年时的样子
然而,当约瑟普·布罗兹·铁托元帅,这位南斯拉夫的最高领导人在1953年乘坐“海鸥”号首次对英国进行了外交访问之后(这也是二战后社会主义国家领导人对西方国家的首次外交访问,迎接他的贵宾是温斯顿·丘吉尔),就对这艘船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在此后的二十七年里,“海鸥”号一直是铁托元帅的游艇,船上还专门为元帅本人、元帅夫人约万卡·布罗兹和他们的客人设置了用大理石装潢的豪华客舱。
铁托在“海鸥”号上总共度过了549天,在此期间,这艘船一共航行了62次,访问了许多国家,总航程8.6万海里。尼基塔·赫鲁晓夫、贾迈勒·阿卜杜勒·纳赛尔、英迪拉·甘地、艾哈迈德·苏加诺、穆阿迈尔·卡扎菲等一百多个国家的领导人和政治家都曾登上过这艘船。
图16.“海鸥”号上的铁托卧室
图17.“海鸥”号上的一处会客室,照片摄于1960年代
需要指出的一点是,“海鸥”号上装备有大炮和机枪,后来还装备了苏制“箭-2M”肩扛式防空导弹,并且在航行时始终有一艘驱逐舰(“普拉”号、“科托尔”号、“斯普利特”号或“特里格拉夫”号)护航。尽管在那个年代,对一艘总统座舰发动公开武装袭击的可能性很小,但该船还是多次处于戒备状态,这是因为在阿尔及利亚战争期间,南斯拉夫与法国的关系紧张——前者从1957年起一直向阿尔及利亚民族解放阵线提供支持,包括向后者秘密运送武器。
作为回应,法国海军舰艇开始在地中海盘查南斯拉夫商船,重点是搜查船上是否载有运给阿尔及利亚叛军的武器。1957年8月7日,法国海军舰艇在阿尔及利亚沿海向南斯拉夫商船“塞尔维亚”号开火,迫使后者停船接受检查,结果在船上发现了70吨武器。法国人最大的“收获”是1958年1月18日在“斯洛文尼亚”号商船上发现了148吨军用物资。
图18.“海鸥”号停靠印尼首都雅加达,照片摄于1958年
图19.停泊在克罗地亚斯普利特港的“海鸥”号,照片摄于1970年代
除护航的驱逐舰外,铁托乘坐“海鸥”号远航时,随行的还有“洛夫琴”(Lovćen)号货运支援舰。除燃油(燃油的主要消耗者是航程较短的护航驱逐舰)、淡水和食物外,“洛夫琴”号上还装有一辆配备空调的豪华版“凯迪拉克”元帅座驾和来访外国元首赠送的礼物,有河马、大象、黑猩猩、X光机、豪华汽车,等等等等。
1954年年底至1955年年初,铁托乘坐“海鸥”号首次出访第三世界国家,对南斯拉夫而言,这是一次真正意义上的历史性访问:对印度和缅甸的访问开阔了这位南斯拉夫最高领导人的眼界和思路,使他看到了一个崭新的世界,这些国家的人民也由此更加了解遥远而陌生的南斯拉夫。许多人批评这次航行过于昂贵、耗时和危险,对此,铁托的回答是:“争取和平和建立社会主义的斗争不可能代价高昂。”由此,“海鸥”号被昵称为“和平鸽”,铁托也因此被人们称为“和平公民”。
图20.铁托携夫人约万卡·布罗兹在“海鸥”号上,照片摄于1950年代
图21.晚年的铁托元帅身着海军上将服,在“海鸥”号上凭栏望
除政治目的外,铁托这次乘船对亚洲国家的访问(以及后续的相关访问)还有纯粹的实用目的:出访的这些国家为南斯拉夫产品打开了出口市场,首先是机械产品和武器装备,随后,南斯拉夫企业又相继获得了建造工业厂房、水利设施、医院等的合同。
“海鸥”号有两次航行时间最长:一次是1958年12月23日至1959年1月8日,铁托乘船访问了七个国家:锡兰、印度、缅甸、埃塞俄比亚、阿联酋、苏丹和印度尼西亚;另一次是1961年2月14日至4月27日,在海军中将柳博·特鲁塔(Любо Трута)指挥的舰艇编队的陪同下,铁托乘坐“海鸥”号访问了八个非洲国家:加纳、多哥、利比里亚、几内亚、马里、摩洛哥、突尼斯和埃及。
图22.“海鸥”号上拍到的一幕:众人在看报纸
图23.铁托在“海鸥”号上检阅士兵
战争的破坏、西方国家的敌视和与苏联关系的恶化,给南斯拉夫造成了不小的经济困难。1948年与苏东阵营决裂,共产国际的后继组织共产党情报局宣布把“铁托集团”开除出世界共产主义运动后,南斯拉夫甚至一度接受过西方国家(主要是美国)的经济和军事援助。然而,1951~1952年,美国对其的军事援助仅限于价值6000万美元的武器(包括坦克和飞机)。由于担心被指责“与西方帝国主义合作”,执政的南斯拉夫共产党拒绝与西方国家结成任何军事联盟(1955年,南斯拉夫曾与希腊和土耳其共同缔结了反共性质的《巴尔干条约》,但在赫鲁晓夫上台后,随着苏联与南斯拉夫的关系升温,该条约也逐渐名存实亡)。
图24.斯大林与铁托在克里姆林宫,照片摄于1945年,不知此时二人心中是否已埋下决裂的种子
图25.铁托与苏联领导人赫鲁晓夫在“海鸥”号上
图26.铁托1953年访问英国时,与丘吉尔和副首相艾登在伦敦的合影
图27.铁托与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二世
为了在北约和华约之间周旋,铁托和他领导下的南斯拉夫开始寻求“第三条道路”。于是,“和平公民”铁托元帅开始乘坐“海鸥”号前往第三世界国家,与这些国家的首脑进行谈判,意在实现元帅内心的新想法——发起一场“中立国家运动”,反对军事结盟,宣传和平共处的思想,促进经济共同发展,这最终导致了“不结盟运动”的诞生。
1961年9月1~6日,首届不结盟运动国家首脑会议在贝尔格莱德举行。此次会议有25个国家的首脑参加,另有3个国家被赋予观察员地位,铁托当选为会议首任主席(1961~1964年)。截至2025年,不结盟运动在全世界范围内已有120个成员国,另有包括中国在内的19个国家、9个国际机构和2个民族解放组织拥有观察员地位。
图28.铁托与埃及总统纳赛尔在“海鸥”号上,照片摄于1955年,地点是苏伊士运河
图29.1958年,铁托、铁托夫人约万卡·布罗兹和印尼总统苏加诺在“海鸥”号上交谈,地点是雅加达
图30.铁托与埃塞俄比亚皇帝海尔·塞拉西一世在“海鸥”号上
图31.铁托与加纳总统夸梅·恩克鲁玛在“海鸥”号上,照片摄于1961年
图32.从左至右:铁托夫人约万卡·布罗兹、铁托和美国影星伊丽莎白·泰勒及其丈夫理查德·伯顿在“海鸥”号上,照片摄于1970年代。伊丽莎白·泰勒非常崇拜铁托,其丈夫理查德·波顿还在1973年拍摄了为铁托歌功颂德的彩色战争史诗片《苏捷斯卡大捷》
不结盟运动在其宣言中反对任何形式的“殖民主义、帝国主义和新殖民主义”,要求签订国际性的裁军条约,消除经济不平衡,废除国际贸易中的不等价交换,还明确表态支持亚非拉国家的民族解放斗争,以及恢复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等。“海鸥”号被许多人认为是不结盟运动的诞生地,从这个意义上说,这艘船确实担得起“和平鸽”的称号。
也正是因为在不结盟运动方面的贡献,铁托去世后,来自全世界127个国家的209个代表团参加了他的葬礼,其中包括31位总统、4位国王、5位王储、6位副总统、7位议长、22位总理、13位副总理、47位外长,另外22个共产党、36个社会主义政党和15个民族解放运动的代表团也参加了。可以说,在冷战最激烈的时候,全世界都在参加“和平公民”铁托的葬礼。
图33.铁托元帅戎装彩色画像,胸前佩戴的是苏联最高军功勋章胜利勋章
图34.截至2025年,不结盟运动成员国(蓝色)和观察员国(浅蓝色)在世界上的分布情况
从1980年5月4日铁托去世到1991~1992年间南斯拉夫解体,“海鸥”号一直作为南斯拉夫海军的训练舰服役。在波黑谈判和内战升级之后,前南斯拉夫的所有海军部队都从克罗地亚撤至黑山科托尔湾的第9海军军区。1991年6月25日,斯洛文尼亚和克罗地亚宣布独立,“海鸥”号也被用来运送最后一批南斯拉夫士兵前往黑山,此后这艘船便归黑山所有。不过,由于军费不足且政治动荡,这艘训练舰几乎被废弃,只能慢慢地在海上锈蚀,船上值钱的东西也被洗劫一空。
2000年6月,希腊裔美国游船主约翰·保罗·帕帕尼古拉乌(John Paul Papnicolau)买下了“海鸥”号,打算将其改造成一艘豪华游艇,于是这艘船再次被拖往里耶卡。然而,由于2001年爆发的国际金融危机,改造项目暂停,船主也没了兴趣。2006年,停泊该船的造船厂向里耶卡法院提起上诉,旨在解决与船主之间的债务问题,法院裁定债务违约的船主购船合同无效,“海鸥”号被拍卖。
图35.锈迹斑斑的“海鸥”号,拍摄于里耶卡,时间是2019年
2002年,“海鸥”号交由克罗地亚共和国文化部管理,该部门立即采取措施改善了这艘船的状况。最终,在2009年5月举行的拍卖会上,里耶卡市政府以15万美元的价格买下了“海鸥”号,克罗地亚当局宣布其为国家遗产,并准备将它改造成海军博物馆和商业设施(宾馆、酒吧、餐馆等)。
在欧盟捐赠了约1000万欧元的资助下,修缮和复原这条船的工作已经开始。预计工程完工后,船上80%的设施将向游客开放,剩余20%将用于商业目的。不过,“海鸥”号维修和改装的完工日期一再推迟,先是2021年,后来拖到了2022年、2023年。根据某些媒体的报道,这艘船原定于2025年上半年向游客开放,但目前尚未见相关消息。
图36.修复中的“海鸥”号,可见涂满了红漆
图37.另一个角度看修复中的“海鸥”号
值得一提的是,对于那些对船舶机械装置感兴趣的人来说,“海鸥”号的轮机舱是那个年代的重要实物见证:这条船的轮机舱今天看起来仍与在热那亚船厂完工时一模一样,两台保存完好的菲亚特主机和备件(发动机外壳、活塞、喷油嘴、齿轮等)仍整齐地固定在船体舱壁和侧壁上;中间有一个用于测量和测试喷油嘴的小型容器,看上去似乎仍在使用。
在轮机舱上层的船体两侧,人们可以看到排列整齐的活塞;在轮机舱靠近船头一端,有用于压缩空气的泵的盖子,这是保证燃油充分燃烧所必需的;在同一高度,向船尾方向看去可见四台主机,中间两台是1937年生产的原装菲亚特二冲程柴油机,两侧的是1954年安装的两台新柴油机;中央部分是船上直流电源的控制板。
在主机舱下层有两个主控室,用于调整主机参数和监测压力计、转速计及其他设备。主机旁还有许多其他仪器设备,包括许多在蒙法尔科内制造的带有电动马达的水泵以及当时意大利工厂制造的其他机器。船上的螺旋桨和船锚也保留了下来。这些工业遗产无不在证明着这条船的价值。
图38.正在修复中的“海鸥”号,照片摄于2022~2023年
图39.另一个角度看正在修复中的“海鸥”号,照片摄于2022~2023年
至于“海鸥”号的未来,人们有许多想法,但实现起来面临着许多障碍,主要还是资金方面的问题。有个看上去比较可行的想法是,在夏季让这艘船沿达尔马提亚海岸巡航,冬季则作为博物馆船开放。
- 全文完,敬请期待下一篇! -
作者“阿登的苦林”其他文章可以从下面的链接进入阅读:
双融配资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